不少父母在给孩子扎头发或洗澡时突然注意到耳廓边缘有点变浅,颜色像没晒到太阳的手腕内侧,一问宝妈群,有人说“会不会是白癜风?”瞬间把心提到嗓子眼。作为每天跟孩子皮肤打交道的人,我来把临床上最常出现的情况给大家捋一捋,帮助您先稳情绪,再判断下一步怎么做。要想弄清楚“白了一块”到底代表什么,先得认识这块皮肤的机制。耳廓皮肤薄,血管丰富,又常年暴露在外,紫外线或炎症刺激容易先伤到这里。黑色素细胞如果因为轻度晒伤、反复湿疹、剧烈抓挠或者家族易感基因表达,突然停工或减少,就会留下一块边界不太整齐、色泽比额头略淡的小白斑。这种“色素减退”并不一定马上升级成典型白癜风,但它确实是最早的警示灯,需要被重视。
父母平常最常用的两样东西是手机和自然光。发现色差后,站在窗边,以耳郭为中心平拍三张照片:一张全景、一张微距,再拉远一点拍双侧对比,留好日期。接下来的一周,每晚再拍同角度同光线,对比有没有变大、颜色有没有加白、边缘有没有出现锯齿。如果在7到10天之内白斑迅速外扩或出现明显晕圈,提示活动度较高,需要面诊;如果只是淡了一点却长时间不变,也常常只是炎症后的暂时性色素减退,不必太紧张,但也不能放任。日常护理方面,可以先给孩子换上柔软圆领棉质内衣,减少领口领口标签对耳后根摩擦;洗头时改用无皂基、弱酸配方儿童洗发水,不让泡沫在耳后停留过久;如果有轻度脱屑或瘙痒,可以用温水冲净后,再薄薄涂一层凡士林建立保护膜,避免反复抓挠。
在家区分这三种最有用的工具就是夜间光线外加一支普通紫光电筒。关掉顶灯,用手机电筒贴紧白斑照射30秒,拍完再关灯,如果白斑在黑暗里依旧特别亮,周边淡肤色几乎看不见,多半提示要扫查白癜风。如果只是比普通肤色亮一点,且能看到正常皮肤纹理,很可能只是炎症后遗留。很多妈妈会问我,能不能先擦点什么药膏把颜色“压”回去?作为临床一线人,我建议避开含激素或耐磨成分的儿童面霜直接往斑上厚涂。激素对脸部本来就薄的皮肤有风险,尤其耳廓靠近外耳道,激素浸入耳道可能带来隐患;而那些标榜“速白速黑”的外用偏方,更容易使黑素细胞受惊,反而变成同行口中的“同形反应”,让白斑扩张。稳妥做法是:在记录期间,给孩子戴宽檐帽或用物理防晒衣遮挡耳廓,免受正午强烈日光直晒;如果出现新品种洗发水、金属发夹导致接触红疹,就要立即停用并换成低敏系列;同时保证睡眠充足,均衡摄入如鸡蛋、奶类、富含锌的小贝壳,三大营养素能提升酪氨酸酶活性,为黑素细胞复工提供原料。
如果白斑在短短两周里直径翻了一倍、边缘有锐利锯齿或孩子突然说晒太阳后耳廓刺痛,就需要让孩子到学校请假半天,到专业科室让医生用伍德灯、皮肤镜、甚至抽血查查抗酪氨酸酶抗体水平。医生会根据活动度选择低能量光疗、微针透皮导入微量维生素D3衍生物,或者联合调免方案,尽量把风险降到孩子能接受的程度。我还记得一位小女孩,右耳轮上淡白斑仅有绿豆大,被奶奶抹了一个多月所谓“草本秘方”,结果边缘呈地图样扩散。来院后用低剂量308nm准分子激光隔日照射八次,把活动边界“封锁”,再配合耳后薄涂温和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,短短两个月恢复七成肤色,没有留下色素岛或疤痕。家长们这时候才明白,早发现、早针对性处理,比尝试民间偏方要省时、省心。最后,建议家长把手机里拍的对比照、孩子用过的洗护用品瓶身都带来,医生一看就知道可疑过敏原在哪;同时带上既往疫苗接种单和家族病史,帮助医生判断遗传因子是否在作祟。面诊时不要逼孩子描述感受,医生会用动画小游戏缓解紧张,让检查环节像做个小游戏,孩子不哭不闹,大人也安心。
耳朵边上的“白点”只是黑素细胞给的第一次求救信号,稳住情绪、做好记录、科学防护、及时评估,就能把问题锁在早期。只要随时留意孩子情绪变化,维持轻松家庭氛围,大多数白斑都能被温柔化解。
有码不扫,何以扫白斑
轻轻一扫把远大装入口袋,做自己的专属白斑顾问!